七月十五:恭迎鬼神
起源传说
中国民间信仰中,七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称为鬼节、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节日起源有两种传统说法:
一说来自佛教,传说佛陀曾在盂兰盆节时化身为母亲,安慰在阴间受苦的亡灵,使他们得以转生投胎,获得超度;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中国古代夏历七月是鬼门开的日子,死者的魂魄都会返回阳间。此时世间阳气最盛,阴气最薄弱,恶魔、鬼怪会出来作祟,人们就惟恐遭遇不测,因而此时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以避灾。
诸多习俗
七月十五,人们会提前几天准备各种供品,如香、水果、鲜花、食品等,并会在家中布置祭坛供奉天地、祖先、神神、亡魂及鬼怪神明,然后拜祭、燃香,祭祀完毕后还要点烛,挂纸钱,以示安抚。
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传统习俗,还有“放河灯”、“放孔明灯”、游神等民间活动。
放河灯是指将纸皮灯笼放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中漂流,以示祖先、缘分等意义;孔明灯则是让一只巨大的灯笼飞升天空,祈求家庭平安、万事如意;游神则是穿上红色脸谱,表演舞蹈,意在驱赶来自阴间的恶灵。
节日意义
盂兰盆节虽然翻译成“鬼节”,但实质上是一个祭祖与扫墓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追思祖先、慰灵亡灵,并向先人祖宗表示孝敬之心。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节日也给那些离开人世,又没有人来祭奠的亡灵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超度方式,这也是节日意义之一。
总而言之,七月十五虽然是一个与灵异幽冥有关的节日,却是一个寄托人们感情和祈求平安的日子,充满了中国民间信仰的色彩和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