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鉴真东渡日本之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往活动。唐朝最著名的出使活动应该是唐·玄奘的西行取经之路。但除了这条长达十几年的传道之路,还有一位唐代高僧鉴真,他也曾经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的背景和意义
那时候,日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一方面,尝试引进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文化进行逆向“攻击”,增加其本土性和独特性。正是处于这样的变革和比较特殊的环境下,鉴真的东渡才显得尤为有意义。
鉴真生于隋末唐初,曾为庐山僧人。据唐代文史记载,光启元年(公元653年),鉴真入唐求法,受法师法藏所受,后在神州广悟寺任住持。武则天统治时期,鉴真被任命为供奉仪仗,官至东宫宗正寺卿。 开元十七年(729年),鉴真作为唐代官员前往印度、中南半岛寻求法教,回国后曾在广州、福建的寺院任住持,594岁时,鉴真受唐玄宗邀请,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鉴真的东渡和推广佛教思想,不仅对于日本历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鉴真传授的禅宗学说和行持,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日本建筑、绘画、音乐、文化、政治、哲学、科学等众多领域,都能够看到佛教的影响。
鉴真东渡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在日本传播,为日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同时,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日本的发扬和弘扬。在日本,鉴真被称为“大译三藏”,其对日本佛教、哲学、文学、音乐、法律等领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
鉴真东渡的历史启示
鉴真东渡的历史启示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和普及是历史进程的原动力。另外,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存是全球化背景下破解文化冲突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传统与日本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共通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性和文化性。而中日人民在现代化、文明化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中,都可以从中吸取历史经验,不断挖掘新的文化资源,发现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