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点数表示方式的探讨
1. 介绍
在计算机科学中,浮点数(floating-point number)是一种科学记数法,用于表示实数,即可写为有限位小数点前后有限位数字和指数的形式。
在实际计算中,浮点数能有效地表示大量的实数,包括无理数、无限小数和无限大等不能用有限位的小数精确表示的数值,并且可规定其有效数字的多少,从而协调计算精度与运算速度的关系。
2. 二进制浮点数表示方式
在计算机中,常见的浮点数表示方式是二进制浮点数,其格式可以大致分为3部分:符号位、指数位和底数位。
符号位表示该浮点数的正负性,一位二进制数字即可表示;指数位用来表示该数的真实值应该是底数(Base)的指数次方,用一定的位数表示指数值;底数位则用来表示数的有效数字,用一定位数存储。
在IEEE 754标准中,二进制浮点数的格式被规定为32位和64位。32位浮点数使用1位符号位、8位指数位和23位底数位,而64位浮点数则使用1位符号位、11位指数位和52位底数位。
3. 浮点数表示方式的优缺点
尽管浮点数可以有效地表示大量实数,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浮点数的精度问题很严重。由于底数位数的限制,浮点数只能精确地表示有限位精确的数字,而超出这个精度范围的数值就只能被舍入。这样就会导致一定的误差。其次,浮点数的机器表示方式其实时代表了十进制实数的某种近似值,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计算应该是精确的,但依旧会受数字计算的精度问题所影响。
总的来说,浮点数可被视为是一种牺牲计算精度而带来更高的运算速度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