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收益在借方是什么意思?
递延收益,又称为未到期收益,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所生成的利益但还未实现的预测未来利益。递延收益在会计上一般会分为两种,在贷方和在借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递延收益在借方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递延收益在借方?
递延收益在借方,简单来说就是已经发生了实际支出、但还没实现收入的递延收益部分所在的会计科目。这个会计科目是指那些由于预付或前收的付款导致发生的内部债务,一段时间后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到某一环节后,对应的借方科目会与递延收益在借方作用相抵消,这个递延收益的作用就达到了抵消的效果。
递延收益在借方的作用是什么?
递延收益在借方的作用是减轻当前负债,未实现收入的资金预付部分被记作资产,从而帮助公司在财务上减轻负担。在金融市场、营销渠道当中,一些事先进行的预付款项被当作“信誉”的一种手段,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此时,相关的递延收益在借方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递延收益在借方的例子有哪些?
常见的递延收益在借方例子,比如公司已经向客户交付相应的商品或者服务,但是在客户实际做出付款之后,不同的时间段内,因为市场竞争等原因,触发对应的递延收益在借方账户进行记录。
此时,递延收益在借方账户形成的原因是客户占用了公司较长的付款周期,导致递延收益产生,从而用借方账户进行记录。随后,客户完成付款之后,相应的借方账户与递延收益在借方账户进行相应的进行抵消。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金融及零售行业。
总而言之,递延收益在借方是为了强化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递延收益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分类,进而更好的进行各类财务分析与预测。企业在记账时,对递延收益所在的借方进行记录并及时处理,对预估业务流转利润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