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谶语如金
一语成谶
“一语成谶”是指一句话就能成为预言,或者本来只是一句话,后来居然真的成了事实。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东汉末期张衡《西京赋》:“言而信,行而果,天道好还。”这是一句反映古代天文学家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命运的预测,充分体现了“一语成谶”的含义。
这个成语的典故还有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当时,刘备正在考虑是否要出兵南进,但是他很犹豫。诸葛亮对刘备说:“老子有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听的话。”刘备点头。诸葛亮说:“‘事急无君子,君子顺事’。”意思是当局者迷,明哲保身。后来刘备果然听从了这个建议,退兵回来,避免了一场大祸。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一语成谶”的深刻含义,即言辞的威力。
谶语如金
“谶语如金”是指预言的准确程度,就像黄金一样珍贵和可靠。这个成语源于《封神演义》,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墨家弟子名叫墨家李。李在一次诸侯会议中,对于未来八年的时局做了详细预测,其中包括了赵国危机和楚汉之争。当时的人们觉得他所说的话毫无根据,不以为然。事实上,李所预测的所有事情都准确地发生了。后来也有人把“谶语如金”解释为比喻有前途的预言家很珍贵。
成语“谶语如金”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命运和未来的关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总是尝试去探索未来,希望知识和智慧能够给予他们力量,以对抗未知的命运和历史的变局。而“一语成谶”和“谶语如金”则描绘了一种可能存在却无法证明的精神现象,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执着和对于智慧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