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内在的作息规律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那些依赖太阳和昼夜周期的生物,其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分析生物钟的概念和作用,在不同领域中及人类的作息中加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神奇的生命现象。
什么是生物钟?
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内自身调控生理进程的时钟,是指细胞、器官和生物体不受外在刺激调控而发生生理变化的机制;也是生命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时间感受器官。秉持着“24小时制”的基础节律,人体每天的生理周期由“主要”和“次要”的节律组成。
生物钟的作用和意义
生物钟的节律能够对各种生物活动进行调整,包括睡眠、饮食、运动、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现象。在昼夜循环,蓝色光线的计时作用以及SCN与其他相关核团的联系调控下,主要节律反应着各机能在一天当中的起伏、变化和相互转化。主要节律的周期一般是24小时,但相关固有节律也会随环境变化而做出适应性调整。其组成:核前区SCN(Suprachiasmatic nucleus)、外时皮质、下丘脑和松果体有助于人类准确地感受时间,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和免疫力,并对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
人类生物钟的表现
现今不少人的睡眠时间,饮食规律和身体活动都不规律,对生物钟的打乱也无感觉。如此“自由”的社交模式,却给人产生了过量的工作压力、健康问题等等。在这种状态下,时间感受系统的调节就会紊乱,而我们的各项基础机能也跟着不受控制,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因此,人类生物钟的研究便成为了很一重要的科学课题。 通过了解生物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我们对于生命如何巧妙运行在内部老化的进程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上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应把握好自身的作息规律,保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以获得更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