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开国大典:解读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开国大典:解读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解读教学设计

引言

《开国大典》是一部展现新中国成立时期盛况的纪录片,它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文化遗产。很多教师想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演变、认识中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等。为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套主题为《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方案,借以展现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

第一部分:《开国大典》影片资料展示

这部分主要是带领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纪录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视觉资料。学生可以借助影片中的场景、事件、人物构建在那个时代的感受。

1.1 活动目标

观看开国大典,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与震撼人心的盛况,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1.2 活动流程规划

1.进行预热,向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画面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2.观看《开国大典》纪录片,注意先后顺序,理解其中每一个场景的含义;

3.思考影片中有哪些事件、人物、建筑值得学习,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4.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发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

第二部分:《开国大典》文献研究探究

除了观看影片,学生更应该进行更加专业地研读。可以借助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机构,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学术文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韵。本部分设计内容可帮助学生在略微枯燥的读书中直观感受到《开国大典》中蕴含的深层次信息。

2.1 活动目标

阅读《开国大典》中有意义的篇章,了解隐含在其内部的寓意,增加对于新中国的理解。

2.2 活动流程规划

1.熟读《开国大典》中的内容;

2.分析文本本身语言特色与风格,并逐个解析各章节、词语的内在寓意;

3.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文化学科上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宣传意识。

第三部分:《开国大典》特色文创设计作品创作

剪纸、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境界。设计个性化的文创产品,既能唤醒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又能拓展学生的思路与创造性思维,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1 活动目标

运用设计思维创作出特色鲜明的文化衍生产品,开拓学生创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境界。

3.2 活动流程规划

1.了解特色文化元素——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工艺美术等;

2.分析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境界,结合自己设计的创意,以此为创作素材展现人类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程;

3.让学生最终以《开国大典》中任意一个场景为主题进行作品设计,最好将其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

结语

我们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科交流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境界,体验历史经验的沉淀和书写的伟大价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相信,在正确的教学设计下,学生们会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自我的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