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中秋节做月饼的由来(中秋节和月饼的缘起)

中秋节做月饼的由来(中秋节和月饼的缘起)

中秋节和月饼的缘起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是家人朋友相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月饼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但是,你知道月饼的由来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中秋节和月饼的缘起。

中秋节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他经常向仙女玉兔求学仙术,但却不得其门而入。玉帝见他虔诚的学习态度,下令让他上天修仙。吴刚乘坐仙舟上天后,一直与仙女学习仙术,只过了三年人间,却在天上过了三百年。这时,他听说家乡熬了一场大旱,百姓们生活极为艰难。他十分担心,于是闯下禁区,偷拿了截断天河的不周山仙草,准备回家解除灾难。但玉帝发现后,将他驱逐返回人间,还将他流放到月球一侧,并告诉他只要人间有病痛相求,就要为人间忙碌,直到家乡万民安康。

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就会圆得最圆,称作“中秋之夜”,吴刚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的“月宫之人”,居住在月亮上。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团圆节,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纪念着吴刚的故事。当夜,家人朋友们还会在月下赏月,品尝月饼,共度一个欢乐祥和的夜晚。

月饼的历史

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但它并不是中秋节的专属食品。早期,月饼是给神仙祭祀的香饼,因为它形状像一个圆月,所以被称为月饼。直到唐朝时期,月饼才成为宫廷中重要的节日食品,但还并不是普通百姓的食品。

到了宋朝时期,月饼烘焙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的月饼口味和品类都更加丰富,开始骑势向市民普及。同时,当时还出现了月饼盛行的传说:南宋,民间因对西夏的战争滋生出浓厚的爱国情感,而发明了“密语传情”这种方式,被小麦粉烤成的馅饼分成两半,包裹其中的祖传文字“起义”或“反抗”,经过“凝神盯字,通靈暗记”,传达给手下同志进行反抗,最终达到反抗西夏的目的。到了明清时期,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中秋传统食品,味道风味更加丰富多样。

月饼的种类

现代月饼的品类口味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传统口味的五仁、莲蓉、豆沙、枣泥等等,还有巧克力、草莓等时尚口味的月饼。除了口味,月饼的造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圆形、方形、星形、花形等等,还有祝福和纪念版的月饼款式。此外,另外一种特色月饼是广式月饼,是广东地区的月饼制作风格,强调多层次口感,通常带有咸香味,以肉类、茸类、蛋黄等为馅料,口感浓郁爽滑。

无论哪种口味和款式,月饼除了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外,也是赠予亲人、朋友和客户的最佳礼品之一。它传递着团圆、和谐、友情等多重含义,每一口中蕴含的都是中秋祝福和人情热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