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镜的阻击战
准备阶段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外交上,东北由苏联接管,台湾成为国共政权的后方。军事上,国共军队从中国北方开始逐渐占领整个中国大陆,至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后,国共政权被迫撤离到台湾。
候镜一战发生在1949年3月,这时候阜阳已经失陷,位于阜阳市西南50公里的候镜便成了最后的根据地。于是,中央人民政府派出其最精锐的部队——成一、成二纵队前来增援。候镜积极筹备战争,准备迎战国共军队。
战斗实况
当时的候镜只有430多人,却不畏敌强我弱,勇敢地开展了英勇抵抗。由于缺少重型火炮,候镜守军将一切可以爆炸的东西全部收集,制作成简易炮弹,给敌军造成了很大破坏。当然,这种战斗方式也带来一定的风险,有时会伤及我方士兵。
初战阶段,进攻的国共军队先是集中火力打向了候镜的后方,并派出独立团攻击前线军队机枪阵地。面对强攻,候镜守军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英勇抵抗。
双方持续激战五天五夜,但候镜终究还是不敌,成一、成二纵队幸存的200多名官兵,冒着敌人的炮火,经过千辛万苦,向着阜阳行进。而候镜的守军,也只有少数幸存者通过各种途径逃出生天。
胜利后的反思
候镜战役虽然守城失败了,但对国共新领导层的军事理念、军事策略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却长销不衰。
候镜战役虽然身处弱势,但它的英勇抗敌、顽强抵抗、敢为人先,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也是基于中国人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骄傲。这场战役,不仅是国共新军队完善自身的一次实践,同时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广阔的大后方,并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看,候镜战斗虽然失败,但是它为以后的战斗打下了插播,给我们留下了对战争与和平、生存和毁灭、自由和囚禁的思索和反思,也是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