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岛之役:胜利者的决定性一招
1999年的金马岛之役,是由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为争夺实际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冲突。大陆方面先发制人实行了实力占领,而台湾方面的反应、选择及行动推进则是由台湾当局所主导。当时的胜利者,到底是由谁打出的精良招数呢?
起因:三通公报的解构让大陆意识到财经重要性
在1999年,大陆经过一连串利好因素,出现了明显的物资过剩现象。加上“反对台独”的氛围渐渐浓烈,大陆方面试图以经济手段来抗衡台湾,于是便提出了“三通公报”,即两岸直接贸易、通商、通邮。而此时,台湾方面的经济发展已逼近瓶颈,在大陆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刺激。
实施过程:武力演习为实力占领做铺垫
为了保持台湾的主权地位,当时台湾当局拒绝了大陆方面三通协定的提议,使台湾的防线日渐紧张。1999年7月21日,台湾当局派出“神鹰”导弹驱逐舰及数艘巡逻艇北上守卫金马岛。不久后,大陆方面入侵金马岛,开始一系列的武力演习。此时,台湾当局面临艰难的两难抉择:是否要采取大决战?
结果:铁民股份搭台,政府关键性沟通与协调
当时,在铁民股份公司主席江宜桦的推动下,救援金马岛的相关人员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当时缺乏各参与方沟通与协调的背景下,这一桥梁非常重要。受到相关方面之间沟通的启示,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态度有了变化。通商、通邮的议题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在大陆方面退化失败之后,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